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16节(1 / 2)





  赵棣颇不是滋味地笑了笑:“六弟能被皇叔翁称赞,是不是又做了什么了不得的好事?”他那几日天天在开宝寺祈福,怎么就没遇上什么游方的和尚把那古方给自己呢。这和尚也忒不长眼了!

  赵栩想了想:“大概因为我最近没打人?”

  赵棣笑了笑:“这算什么功劳?若是有一天那什么游方的和尚尼姑的,再给六弟你一颗仙丹,让爹爹吃了能长生不老,那可才是天大的功劳了。是不是?”

  赵栩右手捏拳在眼前晃了晃,眯起桃花眼对着赵棣笑了笑:“一有人嘴欠,我就忍不住手痒。”

  赵棣笑道:“哈哈哈,六弟真会说笑话,五哥我先走一步。”

  ***

  过了两日,皇榜贴了出来。唱榜人大声解说:“官家已经醒了,身子正在好转中!太后娘娘垂帘听政。大家各忙各的去吧,暂时先别去两浙路,反贼房十三嚣张不了几天啦,英勇无敌的陈太尉就要出征了!还有青州府也别去,济南府也不太平。”不少庶民士子纷纷叩谢天地。

  到了族学散学时,观音院门口的小报上,除了这些,又多了两条消息:燕王奉官家旨意知宗正寺,加封秦州防御使。吴王知皇城司,加封岳州团练使。更有那把房十三房十八兄妹俩和吐蕃王子画成同一张脸的小报,画了两位殿下的风姿,虽然那脸缩小了许多,可是细看竟然还是同一张脸。九娘忍住笑,心想赵栩如果看到这张小报会怎样想。

  七娘看了一眼,想要骂这小报,再想了想,还是闭上了嘴,刚才念叨着张蕊珠这几天为什么请假的话题,也不想提了。四娘本来心里就七上八下,不知道婆婆什么时候才会应召进宫,更加不留意。

  六娘叹了口气:“自从我生下来,头一回知道原来天下还有这许多人不愿意好好过日子,竟然会走上造反这条不归路。虽然大赵没有宗族连坐之刑罚,可他们的父母妻儿总是逃脱不了绞刑或流放了。”

  九娘叹了口气,沉默不语。若不是官逼民反,谁又愿意造反。

  现在看来官家一醒,立储一事又有了变数。赵栩为什么会去宗正寺呢,宗正寺和他是最不对板的。从官职上来看,加官秦州防御使和岳州团练使并无差别,但赵棣还是占了明显的优势,皇城司几乎掌管着京城内所有的动静,只是不知道赵棣是去做负责警卫的亲从官还是负责刺探消息的亲事官。她忍不住又在心底琢磨起来。

  忽地耳边似乎响起赵栩那句:“阿妧,我舅舅的事,我的事,宫里的事,朝廷的事,你以后都不要再想不要费心打听——”

  前世爹爹信里也总叮嘱类似的话,让自己别思虑过多,别费心太多,尤其是朝中的事情太过耗神,千万要少费神操心。想不到现在竟然要一个少年郎来提醒自己。自己的老毛病真是难改。

  九娘默默叠好小报放进书袋里,逼着自己好好想一想今晚木樨院吃什么。一想到木樨院,却又忍不住想到看似毫无动静的青玉堂,还有暴室里关押着的六七个仆从,还有那销声匿迹了一般的阮玉郎。似乎朝中宫中家中,都充满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息。

  六娘看着九娘轻轻地甩着头,不由得问她:“阿妧你怎么了?头疼吗?”

  九娘笑道:“在想今晚木樨院要吃荷叶冷淘,要拌些什么调料才好。我让慈姑给你和婆婆也送两碗去可好?”

  六娘点点头:“把你上次熬的那个藙辣油再送一小罐子来,我看婆婆小厨房里快吃完了。那个配冷淘正好。”

  七娘忽地插嘴道:“阿妧你调的冷淘最好吃,给我也送两碗过来吧。娘也爱吃,总说你调的才是眉州口味。对了,我不要荷叶,一股子味儿,难闻。”

  九娘点头应了。一时牛车内静了下来。四娘低了头,这几天九娘待她十分冷淡。往常七娘要是这样说了,她不用开口,九娘自然也提起要送给她一份。看来九娘她心底恐怕也是喜欢陈太初的,不然何必这么在意自己那天的提议呢。口是心非,人皆有之。

  ***

  汴京城南的南薰门附近,有个五岳观。五岳观边上是小巷口。名字叫小巷口,巷子却很宽敞。里面有一个学堂,也正是散学的时候。

  这里住的都是平民百姓,自然没有马也没有牛车等着,大多是家里人亲自来接。沿街照旧也挤着不少路边小摊,青布伞下一辆骡车上,两个大木桶引人注目,上头竖着一个招牌,这是在卖香引子,不少人在排队,那小童们在学里待了一天,多盼着花上三文钱喝上一杯冰冰的引子。家境稍好一些的,等在卖荔枝膏的摊子前头。

  一个七八岁的男孩,穿着薄薄一件细棉布青色右衽褙子,背着个黄色书袋,扎着两个小髻,从学堂里急急走了出来,一边抻长了脖子左右看看,一边心不在焉地和同窗告别。有熟悉他的翁翁婆婆见了他这幅模样,都笑着问:“大郎,今天是不是你爹爹要来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