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我与宿敌成双对第123节(1 / 2)





  想都不用想,必然是他所为。

  “这小子最近失心疯了,紧咬着不放。”

  难得入禁庭见梁皇后一面,提起梁敏之的事,他忍不住就皱眉。

  梁雯雪倒是不以为意,“事到而今他怕是早也猜出当日和离是咱们动的手脚,一时有怒气想回击并不奇怪,意料中的事……就是敏之要吃些苦头了。”

  梁国丈平复得很快,虽然儿子经此一役多半仕途尽毁,但他心中依旧通透,“也是他自己不小心。”

  “又想捞些好处,又不把自个儿的屁股擦干净,从小到大不知骂过多少回,还不长记性。该他有这一劫!”

  长子虽没了指望,但小儿子尚能栽培,不算穷途末路,梁少毅不紧不慢地想。

  姓隋的即便对自己恨之入骨,拿出来的却也不是什么厉害的铁证,可见程林青留给他的东西并不能直接扳倒梁家,隋策到底是顾虑的。

  有顾虑就好啊。

  只要人证还捏在他手上,量他再搅合也掀不起多大的风浪。

  斟茶时,梁皇后忽地想起什么事来,“日前听人说,隋策同宇文笙在街市遇上,当街就吵翻了天,闹得沸沸扬扬,让永平百姓看了好一阵的热闹。”

  国丈对市井八卦不甚感兴趣,低头抿茶,“四公主的脾气一向如此。她这人,要么待你死心塌地,要么就视你如同仇敌。不管东西真是隋策交上去的也好,是人诬陷也罢,怒意上头冲昏了脑,也顾不得细枝末节——梁子算是结上了。”

  他咂咂嘴里的香茶,一副运筹帷幄地从容之态,“小夫妻嘛,当初爱得越深,现在恨得就越狠,由他们折腾去。”

  皇后若有所思,向他提议,“我倒是认为,这不失为一个好时机。”

  国丈挑了挑眉,示意她往下说。

  “趁宇文笙与隋策水火不容之际,我们不妨将她笼络过来,所谓敌人的敌人便是盟友,大家同仇敌忾,她未必会拒绝,或许还能从其口中套出隋家此后筹谋打算。”

  梁少毅尽管不那么认为这主意能有多少用处,但也并不阻止女儿去做:“你有计划?”

  梁雯雪成竹在握地颔首,“略有想法。”

  “觉得稳妥就自己看着办吧。”

  梁国丈进宫的这日,商音恰好也在归月阁内。她多是借口给鸿德帝请安,趁父皇忙于朝政偷溜到此地和顾玉德交谈两句。

  公主自然不会吃下人之食,但必要的礼数老太监依然周全着。他上了岁数,天才转凉屋里就得烧炭,炭火分量不够,便只好抱个手炉暖暖。

  “殿下可知近来梁大公子因私相授受,滥用文选司之权被革职一事。”

  商音本是漫不经心,“听说了。”

  老太监并未抬眼看她,像在讲一件平常趣闻,“据老奴得到的消息,这似乎……是出自隋大将军的手笔。”

  公主殿下端茶的手一顿,她愣了片晌,随后重重地将杯子往回一放,不晓得是心烦还是责备,“要他多管闲事。”

  她声音不算太大,更像是在小声嘀咕,“人都走了还那么不安分,我用得着他多此一举吗……倒显得我受了他什么恩惠似的。”

  说完,朝顾玉德道,“不必理会他,让他出了这口气,往后也就消停了。”

  老太监恭敬称是。

  她却兀自发了一会儿呆,许久许久,才又开口说起正事,“顾大叔,我近日权衡思索,总觉着对付梁少毅,贪污受贿、结党营私这些罪名都太不值一提了。

  “他当初有平定凌太后党羽造反之功,父皇亲赐丹书铁券以示嘉赏,正如隋氏一样,再大的事左右也不过是贬官。加之他在朝中势力根深蒂固,东山再起轻而易举,要想重创,光靠弹劾恐怕远远不够。”

  老太监不动声色地点点头。

  “殿下能有此等考量,看来是真的长大了……”

  商音无奈地浅笑,“所以最好是能一击致命。”

  “我这会儿唯一的优势,应该就在于梁家并不知我已在暗地里谋划,他们还算对我没什么戒备。如果我出手失败……”

  那她不一定能招架得住对方的攻势。

  顾玉德未发一语,却忽然话锋一转,“老奴上次建议殿下调查‘长山卫’的事,有眉目了吗?”

  “唉,别提了。”

  她叹气。

  “我的那些侍卫,哪儿比得过梁家的死士机敏,又怕被他们察觉,总是跟到城门外就跟丢了影儿。”

  商音自语,“由此可见,城郊八成有问题。”

  可惜范围太大,还得顾忌着不能打草惊蛇,实在难以查起。

  京郊往彭县去的路上有一片槐树林。

  槐字里带“鬼”,附近的村民皆嫌地方阴森晦气,大多忌讳此路,更因离官道甚远,白天也极少有人走动。

  林子深处坐落着一间荒废许久的破庙,庙中供奉的神佛雕像已经陈腐,看不清是哪路神仙。

  沿塑像后隐蔽的石梯下到最底处,便是长山卫不为人知的驻地。

  此刻看守地牢的死士急匆匆跑至二层来,向执勤的领班禀报。

  “卫长,不好了。”

  对方正在吃酒,烦闷地问他什么事。

  “上面让咱们盯着的那个书生……”死士担忧地瞥他一眼,方道,“没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