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不好赚(2 / 2)


  这个大棚是真当作实验了。她希望能赶上早春时节就能开花结果。比普通的货要早一到一个半月上市,价格自然就高了。那时候,她还能靠这些菜再赚一笔呢。

  因为菠菜茼蒿小青菜这几种都是只采收一次的菜,等到收获时一次全采完了,大棚岂不是就得白空着了啊。

  种完最后一点菜,柳玉琴又带着大家仔仔细细地把所有的大棚都察看了一遍,务必保证所有的大棚上面盖的草席都严严实实,不能被风吹走。所以,草席边缘都拖在地上,再压上了一层石头。

  “好冷啊,只怕要下雪了。”赵氏跺了跺脚,说。

  柳玉琴抬头看了看黑沉沉地天空,还没来得及说话,瞎公走过来,笑道:“恩,也是该下雪了,今年下雪已经迟了,旧年这个日子,早就下过两场雪了呢。”

  “这里比咱家原来呆的地方要暖和呢。”吴大有又说。

  “你们老家那地儿,冬天有多冷?”柳玉琴故意装出好奇的样子,问道。

  “冷得很呢,早早就没人干活了,大家都窝在家里,还得烤火呢,冬天都得要备好不少柴草和炭,不然会冻死人的。”吴大有答。

  “那你们睡火炕吗?”柳玉琴又问。

  “什么火炕?”吴大有反问道。

  “我也没见过就是听说过,听说有些地方很冷很冷,吃饭睡觉都得在烧着火的土炕上面,一到冬天都没人敢出门,大人孩子都窝在火炕上呢。”柳玉琴答。

  见吴大有惊讶地瞪大了眼睛,瞎公笑道:“那都是北方很冷的地方,才这样的。那雪得有人这么深呢,一年里得有半年的日子都不能干活,地都冻着。”

  “啊,这么冷,那地方的日子怎么过的?”吴大有好奇地又问。他长这么大,就是从老家到牛家湾来,根本也没有人和他讲过南方北方的区别。不止是他好奇,其他的人也全部都看着瞎公,这一群人都是没出过远门的,哪里知道外面的世界啊。

  “还不是和我们一样,干活吃饭啊,不然那地方也不能有人啊。”瞎公却用一句话就概括过去了。

  他年轻是走南闯北过,但那些日子也都过去了。在他的印象中,北方虽然冷,但日子也过得去,毕竟北方土地肥沃,而且他在北方呆的时间也不长。应该说他也没去最苦寒的地方呆过。

  柳玉琴地理学得不好,也没在大冬天去过真正的北方见识过,所以也无法想象那种生活。何况现代人的北方可比古代的北方条件要好许多,毕竟北方都供着暖气,肯定不会冻死人的。她印象中最深的就是北方的寒地珍珠米,因为味道格外好,她一向都买这种米吃,特别是煮粥,又浓又绵,非常好吃。

  可见冷的地方也是有自己的优势的,不然,北方早就该没人生活了。柳玉琴觉得自己现在所处的这个地方,应当属于中部地带,四季分明,夏天很热,冬天虽然下雪结冰,却不会冷得过份。

  “那北方的冬天很长了。”吴大有说。

  “是啊。所以北方穷,因为一半的时间地里不能有产出啊。”瞎公又说。他走过了那么多地方,最终能跟着柳家人来到牛家湾,也是因为牛家湾所处的地理位置不错。这里冬天虽然冷,但时间却不长,也就两三个月的时间,其他时间,都可以下地干活,物产相对丰富。

  “那南方呢,是不是一年到头都很热,也没有冬天,也不会下雪?”柳玉琴故意象个小孩子一样,好奇地问道。在现代南方几乎特指广东了,而广东也成了最有发达的大城市。就是她自己也在广东工作生活了好几年呢。现在说起来,她都有些怀念那个地方。

  所以,她也很好奇,现在的南方会是个什么样子?如果有机会,她还是很希望能四处走走,去感受一下古代的自然风光。而不是永远呆在这个小地方,天天不是围着灶台转就是在地里干活。人啊,果然是不知足的,刚来时,她觉得这种平静的生活很舒服,现在却在不知不觉间就有了新的要求。

  瞎公也没多想,只当她是真的觉得好奇,就说:“和你说的差不多。不过南方也不好,所谓的南蛮之地,生活比咱们这里差多了。他们多靠打猎打鱼为生的,日子过得苦。”

  柳玉琴惊讶地说:“我还以为南方会比我们这里好呢?”

  “你为什么会这样觉得?”瞎公惊讶地反问道。

  “天气好啊,暖和地应当就能多种很多庄稼啊。比如,菜就不用象我们这里冬天不好种啊。”柳玉琴答。

  瞎公一愣,好半天才说:“姑娘这想法真新奇啊。不过我只听说过南方山多水多,没多少地好种田呢。而且南方天气热雨水又多,毒虫毒蛇也多,所以才会很穷。”

  赵奶奶这时也插了一句,说:“我以前也听人说过南方障气多易死人,朝廷都把一些犯事的人赶到南方去呢。”

  柳玉琴也知道历史上两广就被称为南蛮之地,而这个结论与这里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就是在现代,广东都蚊虫极多,还有个最讨人厌的回南天,四处都是潮湿的,什么都发霉,搁在古代岂不是更可怕。现在又听他们如此说,她对南方的兴趣立马消失了。

  ※※※※※※※※※※※※※※※※※※※※

  其实农夫的生活,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国庆期间我回了一趟老家,正宗的乡下。虽然现在农村生活变好了很多,很多农村人手中都有了钱,配套设施也上来了,家家都盖了新楼,有网络,出入都是水泥路直通到地头,可是宁愿在家里种田的人还是不多,都是些老年人在种田。

  我们那个村子,现在居然只有两户人家是中年人在种田,他们的子女也在外地打工,其余的全部是老年人。等这一批老人去世之后,搞不好我们村的田都没有人种了呢。